《国际女郎》(Интердевочка,Intergirl)是1989年由苏联与瑞典合拍、彼得·托多罗夫斯基执导的剧情片,片长151分钟,改编自作家弗拉基米尔·库宁的同名中篇小说。影片以“涉外伴游女郎”这一边缘群体为切口,记录了苏联解体前夜的社会裂缝与道德震荡,被誉为“末日帝国的浮世绘”。
图片
列宁格勒某医院护士达尼亚白天救死扶伤,夜晚却化名“塔妮娅”在涉外酒店做“国际女郎”——专为外国人提供“全程陪同”服务。她渴望金钱、化妆品、西方生活的幻影,却也因此被邻居举报、被母亲唾弃。一次偶然,瑞典工程师爱德华向她求婚,承诺带她远走瑞典。达尼亚以为抓住了一根逃离灰色现实的稻草,却在异国发现:护照可以换,过去却如影随形;物质可以堆砌,尊严却无处安放。当故乡的母亲因她的身份含恨自尽,达尼亚在高速公路的一场车祸中,终于撞碎了对“西方天堂”的最后一丝幻想。
图片
演职人员及部分配音演员一览:
达尼亚/塔妮娅 演员:叶莲娜·雅柯夫列娃
白天是白衣天使,夜晚是涉外“暗娼”,兼具圣洁与堕落的双重象征。
爱德华 演员:托马斯·拉乌斯奇奥拉
典型北欧“老实人”,真诚却也带着居高临下的“拯救者”视角。
阿拉·谢尔盖耶芙娜(母亲) 演员:拉丽莎·玛列瓦纳娅
中学教师,传统价值观的守门人,最终成为时代裂变的牺牲品。
丽雅莉卡 演员:安娜斯塔西亚·涅莫列亚耶娃
18岁邻家少女,从“不屑”到“下海”,展示诱惑的连锁反应。
基苏丽娅 演员:茵格保加·达坤耐特
同行姐妹,轻佻外表下藏着同等的虚无。
维克多 演员 马·维松斯
基娜 演员 Lyubov Polishchuk
茜玛 演员 Irina Rozanova
达妮亚父亲 演员 符·什洛夫斯基
导演/配乐:彼得·托多罗夫斯基
原著/编剧:弗拉基米尔·库宁
图片
1993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配,乔榛、丁建华任配音导演,完整名单:
达妮亚—丁建华
爱德华—沈晓谦
母亲—苏秀
父亲—翁振新
丽雅莉卡—王静文
基娜—程晓桦
基苏丽娅—姜玉玲
茜玛——王建新
图片
1989 第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评委会特别奖+最佳女演员(雅柯夫列娃)
1989 《苏联银幕》读者票选 年度最佳影片+年度最佳女演员
1989 第3届俄罗斯“尼卡奖” 最佳女演员
1994 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译制片(上译厂版本)
“国际女郎”们用身体换外币,恰如苏联在冷战末期向西欧“贱卖”资源;当达尼亚把外币换成卢布被中间商狠宰,暗示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的畸形剪刀差。
图片
母亲代表“苏维埃正统”——清贫、荣誉、集体主义;女儿代表“消费主义幽灵”——美元、口红、个人主义。母亲最后的自杀,是旧道德体系的自戕。
爱德华的瑞典豪宅、超市、周末派对,看似“天堂”,却在一场家宴中让达尼亚重遇所有嫖客——西方对东方女郎的“拯救”不过是另一场消费。
图片
影片拒绝猎奇与道德审判,把镜头对准女性的“选择”与“被选择”:达尼亚不是被胁迫的受害者,却也不是自由的赢家;她只是提前一步,把国家未来十年要经历的“被 penetrated”体验在自己的身体上预演了一遍。
图片
库宁小说1987年首发于《阿芙乐拉》杂志,因“色情”被删节30%;1992年完整版才在圣彼得堡再版,销量破百万册。
前30分钟多线并进,看似“琐碎”,实为铺垫;请耐心到“瑞典段落”,色调由冷灰转暖黄,情绪却愈发窒息。
图片
《国际女郎》是一部“苏联禁片”,也是一面照妖镜:它把帝国残阳下的欲望、自卑、幻灭统统钉在银幕上,让30年后的我们仍能闻到那股“末日香水”——混合着廉价伏特加、进口口红和雪地里汽油味的复杂气息。
以下视频来源于译影留声-译制片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线上股票配资专业,股票配资开户费用,短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