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洪武三年,朱元璋大封功臣,34张免死铁券分发到位,铁券上刻着"除谋逆不宥外,其余杂犯死罪,本身免二死,子免一死"。
功臣们捧着这块"护身符",以为从此高枕无忧,二十多年后,只有2人善终,朱元璋用一个"谋逆"的口袋罪,让免死铁券变成催命符。
血雨腥风下的免死铁券朱元璋登基后面临一个问题:免死铁券到底长什么样?
大明建国,前朝制度荡然无存,朱元璋想给功臣颁发免死铁券,满朝文武却没人见过真货。最后有人想起,浙江台州百姓钱允家里藏着一个,是唐朝皇帝赐给吴越王钱镠的。
展开剩余92%朱元璋立刻派人前往,钱允战战兢兢地交出传家宝,铁券形如瓦面,弯曲成弧形,上面密密麻麻刻着文字,朱元璋看完,拍板决定:就按这个样式做。
洪武三年二月,南京皇宫内一片忙碌,工匠们打造出34块崭新的免死铁券,每块铁券都刻着获得者的姓名、功绩、特权等级。
最关键的是那句话:"除谋逆不宥外,其余杂犯死罪,本身免二死,子免一死。"
李善长接过韩国公的铁券,手都在颤抖,这个当年在滁州投靠朱元璋的小吏,如今贵为开国第一功臣,铁券分为两半,他拿一半,内府藏一半。
徐达拿到魏国公铁券时很平静,汤和也拿到了信国公的铁券,他和朱元璋是发小,从小一起放牛。
34个人,6个公爵,28个侯爵,朱元璋在鸡鸣山建起功臣庙,把这些人的牌位供奉其中。朱元璋说:"朕与诸卿共定天下,今日富贵,皆汝等之功也。"
话说得很动听,铁券制度看起来也很完美,免死两次,儿子免死一次,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,功臣们觉得,跟对了人。
李善长把铁券装进精美的木盒,徐达把铁券交给长子徐辉祖保管,34块铁券,代表着大明王朝对开国功臣的最高承诺。
谁能想到,这个"谋逆"的例外条款,日后会成为朱元璋绕过铁券、大开杀戒的万能借口。
血洗功臣的连环杀局洪武十三年正月,胡惟庸兴冲冲地跑到宫里:"皇上,臣家的井里涌出了醴泉,这是祥瑞啊!请皇上到臣家一观。"
朱元璋很高兴,决定亲自去看看,车驾刚走到西华门,太监云奇突然冲上来,紧紧拉住马缰绳,云奇是个哑巴,急得说不出话,只能拼命指向胡惟庸家的方向。
朱元璋心中一惊,立刻返回宫中,他登上城墙一看,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,墙道里全是隐藏的士兵。
朱元璋大怒。当天就以"枉法诬贤"、"蠹害政治"的罪名,处死了胡惟庸和陈宁。
胡惟庸死了,案子却没完,朱元璋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命,而是整个"胡党"的覆灭。
李善长收到消息时手里的茶杯都掉在了地上,胡惟庸是他推荐的,两家还有姻亲关系,这下麻烦大了。
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,胡惟庸案逐渐升级,从"擅权植党"变成了"谋逆",所有与胡惟庸有过接触的人,都被扣上"胡党"的帽子。
李善长的铁券明明写着"免二死",朱元璋偏偏给他找出三条死罪:
第一条:胡惟庸派人联系李善长造反,李善长虽然"惊骇",却不上报朝廷。
第二条:胡惟庸再次派人联系,李善长还是不报告,还和胡惟庸"通赂遗,交私语"。
第三条:蓝玉从捕鱼儿海带回胡惟庸通敌的信件,告诉了李善长,李善长依旧隐瞒不报。
三条死罪,铁券只能免两次,朱元璋振振有词:"李善长该死三次,铁券救不了他。"
洪武二十三年,77岁的李善长和全家70多口人一起被处死,开国第一功臣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。
冯胜、傅友德这些国公也逃不掉,朱元璋不给他们正式的罪名,直接赐死,傅友德收到赐死的诏书,当场自刎而死。
朱亮祖的死最离奇,他在广东与当地豪强勾结,还干涉县令道同的判案,道同给朱元璋写信告状,朱亮祖抢先一步,反告道同不尊重上级。朱元璋看到朱亮祖的告状信,大怒之下杀了道同。
几天后,道同的信到了,朱元璋这才知道真相,气得要命,他把朱亮祖父子召到宫中,亲自动手,用铁鞭活活打死了两人。
事后朱元璋说:"朕怒而鞭之,不期父子俱亡。"朱亮祖的铁券连拿出来的机会都没有。
洪武二十五年四月,太子朱标病死,朱元璋悲痛欲绝,同时也担心起来:朱允炆太年轻,能压得住那些老将吗?
一年后,蓝玉案爆发。
蓝玉是朱元璋手下最能打的将军之一,他曾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军队,俘获无数,朱元璋封他为凉国公。
蓝玉居功自傲,做事越来越放肆,他私通元朝后妃,还在平定月鲁帖木儿叛乱时擅自改变行军路线,导致士兵逃亡,蓝玉竟然杀了数百个逃兵,军中开始传言"蓝玉有反心"。
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,锦衣卫指挥蒋瓛向朱元璋举报:蓝玉等人在蓝府聚会谋反。
朱元璋立刻下令抓捕蓝玉,蓝玉被押到宫中,还想争辩几句,朱元璋根本不听,直接下令凌迟处死。
蓝玉案比胡惟庸案更血腥,短短80天内,一万五千人被处决,一个公爵、十三个侯爵、两个伯爵,全部人头落地。
34个拿到免死铁券的功臣,到此时只剩下寥寥几人,汤和、沐英、郭英、耿炳文,这四个人成了硕果仅存的幸运儿。
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汤和是第一个看透朱元璋心思的人。
洪武二十一年,汤和主动找到朱元璋:"臣年事已高,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,希望能返回故乡,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。"
朱元璋很高兴,汤和主动交出兵权,正合他意,他不仅批准了汤和的请求,还特地为他在凤阳老家修建宅第,赐给良田。
汤和回到家乡后,彻底变了个人,以前在军中呼风唤雨,现在连当地官员上门拜访都避而不见。他每天只做三件事:读书、喝酒、睡觉。
朱元璋派人监视汤和的一举一动,发现他真的只是在家养老,没有任何异常举动,朱元璋渐渐放下了戒心。
洪武二十八年,汤和病重,朱元璋还特地把他召到宫中见面,两个老朋友聊了很久,汤和死后,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。
沐英的情况更特殊,他是朱元璋的养子,从小就跟在朱元璋身边,十八岁时就做了战前都尉,一路征战,立下赫赫战功。
朱元璋把他派到云南镇守,这是个苦差事,云南地处边陲,气候恶劣,瘴气横行,大部分将领都不愿意去,沐英二话不说就去了。
沐英在云南一待就是十几年,他不仅要对付当地的叛乱,还要开发建设,改善民生,云南的稳定,全靠沐英一个人撑着。
朱元璋很放心沐英,一是因为父子情深,二是因为沐英远在云南,鞭长莫及,构不成威胁。
洪武二十五年,马皇后去世,沐英在云南听到消息,大病一场,第二年,太子朱标又死了,沐英伤心欲绝,身体彻底垮了,不久后病死在云南,年仅48岁。
郭英是最会做人的,他有两大优势:一是军功卓著,二是皇亲国戚。
郭英的姐姐是朱元璋的宁妃,他算是朱元璋的小舅子,郭英从小就跟着哥哥郭兴投靠朱元璋,做了朱元璋的贴身护卫。
郭英身高七尺,勇猛过人,擅长骑射,他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,参加了鄱阳湖大战等重要战役,一生大小五百多战,身中七十多处伤。
郭英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低调,当时许多功臣都在大肆置办房产,郭英却始终不为所动,朱元璋很好奇,问他为什么不买房置地。
郭英回答:"我本是一介平民,能够封侯,子孙衣食无忧,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,不敢生奢侈之心。"
朱元璋听了很感动:"郭英的忠诚朴实,是许多大臣都做不到的啊!"
郭英在朱元璋身边服务了四十多年,从来没犯过错,他知道什么话该说,什么事该做,什么时候该退,什么时候该进,这种政治敏感性,救了他的命。
耿炳文是个特例,他的军事才能有限,主要擅长防守,不太会主动进攻,正因为如此,朱元璋觉得他威胁不大。
朱元璋在大肆屠杀功臣后,需要给孙子朱允炆留几个可靠的人,耿炳文忠厚老实,又有一定的军事经验,是个合适的选择。
朱元璋临终前,特地把耿炳文列为托孤重臣之一。
靖难之役爆发后,建文帝朱允炆任命65岁的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,率军北伐朱棣,可惜他遇到的对手是朱棣,最终兵败被召回京师。
建文帝听信谗言,认为耿炳文有通敌嫌疑,派人弹劾他,耿炳文走投无路,畏罪自杀。
四个幸存者,有三个最终没能善终,只有汤和和华高真正寿终正寝。
帝王权术的冷酷真相朱元璋杀功臣有一套完整的逻辑。
他把天下看成朱家的私产,不允许任何人染指,开国功臣虽然有功劳,却也是最大的威胁,他们手握重兵,在军中威望很高,一旦起了异心,后果不堪设想。
朱元璋经常对太子朱标说:"这些人跟着我打天下,立下汗马功劳,我不忍心杀他们,留给你处理,你能对付得了吗?"
朱标是个仁慈的人,总是劝父亲手下留情,朱元璋很不耐烦,有一次他把一根布满尖刺的棘杖扔在地上,让朱标去捡。
朱标看着满是尖刺的棘杖,不敢下手,朱元璋说:"我现在就是在为你拔刺,等我把这些刺都拔完,你拿起来就不会扎手了。"
朱元璋的拔刺行动分两个阶段:先杀文官,后杀武将。
胡惟庸案主要针对文官集团。
胡惟庸是丞相,李善长是开国第一功臣,这些人都是文官出身,朱元璋借这个案子,彻底摧毁了文官集团的势力,顺便废除了宰相制度。
蓝玉案主要针对武将集团。
蓝玉、傅友德、冯胜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,在军中威望极高,朱元璋把他们全部清除,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朱元璋的手段很高明,他从来不承认自己在滥杀无辜,而是给每个人都安排了"合理"的罪名,谋逆、通敌、违法、不法......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免死铁券的设计更是精妙,"除谋逆不宥外"这个例外条款,给了朱元璋绝对的主动权,他想杀谁,就给谁安个谋逆的罪名,铁券立刻失效。
朱元璋还很会算账,李善长的铁券写明"免二死",他就给李善长找出三条死罪,数学账算得清清楚楚,李善长无话可说。
四个幸存者能活下来,都有各自的原因:
汤和主动交出兵权,表现出绝对的忠诚,没有威胁性。
沐英是养子,又远在云南,既有亲情纽带,又有战略价值。
郭英是皇亲国戚,又足够低调,朱元璋找不到杀他的理由。
耿炳文军事能力有限,朱元璋觉得留着他对孙子有用。
这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懂得审时度势,知道什么时候该进,什么时候该退,他们不是最有能力的,却是最会做人的。
朱元璋用血腥的手段告诉所有人:在皇权面前,任何人都是蝼蚁,免死铁券也好,汗马功劳也罢,都不如皇帝的一句话管用。
34张免死铁券,最终只救了2个人,这不是铁券失效,而是制度的胜利,朱元璋成功地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体系,功臣只是这个体系中可以随时抛弃的棋子。
这就是朱元璋时代的政治真相:皇权至上,其他一切都可以牺牲。
发布于:山东省线上股票配资专业,股票配资开户费用,短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